一個關於"把意念放在指尖"與"力在前端"的探討
本篇屬於專門論文,如需分享請先取得同意,林明輝 豆花藥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正所謂教學相長,教學其實是一個測試,檢測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遺漏,同時也是一個再整理的過程,把知識或技術用最精簡、最準確且同俗的文字或動作來呈現,讓不了解的人能夠用最也效率最清楚且正確的方式理解與學習,武術中有很多意會的部分應該可以用更精確的文字傳遞下去,以下是豆花最近在教學的過程中的體悟,怎麼解釋:"把意念放在指尖"與"力在前端"的解釋。
把意念放在指尖,首先要先討論的是"意念"二字,所謂的意念到底指的是甚麼?各門各派也有各自解釋的方法,門派中每個人又各自有自己的感覺,解釋或詮釋百百種,而豆花從自己學習武術以及教學的思路整理起來"把意念放在指尖"指的應該是:「要能夠清楚感覺到指尖的張力,尤其是皮的張力」,在紮樁、單招練習、套路行拳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都要能夠感覺到指尖,不管在任何身形步法手法的情況下都能清楚的感受到末端的張力,為此全身上下其他的張力也是需要感受非常清楚的,否則任何一個地方緊繃的情況下是很難感受到指尖末端的張力,這是最基本且想要入門前的必經訓練,當能夠時時刻刻感受到張力之後才有辦法進入到"意念"轉化的部分,希望把整體張力型態的使用方式,流動、沉穩、狂風暴雨、涓涓細流、深林高山、參天古木...等狀態,而這就進入下個階段的練習"力在前端"。
力在前端中的"力"其實是之前講過的"勁"的概念,建立好整體張力結構的通道,沿著足弓、脛腓骨、股骨、骨盆、薦椎、腰椎、胸椎、肋骨、肩鎖關節、肱骨、尺橈骨、腕骨最後到達指尖,使所有的自身反作用力傳遞到你想傳遞到的地方,基本上是肢體的末端,同時透過"意念"的想法把整體張力結構流動模式產生一定程度上的轉換以不同方式呈現在末端,丹田是第一個轉運點,膻中是第二個轉運站,不同的拳種的用力模式差異基本上建立在不同丹田或膻中的轉換模式。
丹田:兩股骨頭的延伸線,在大約薦椎前交會,是兩腳反作用力力線的交會點。
膻中:兩乳頭的中間點,胸骨內脊柱前。
以豆花所學的系統來說有幾種發力的方式:
1.北拳以丹田為整個運轉的核心,身似陀螺手似鞭
勁由足弓一路到骨盆的力線連貫往上傳遞直達丹田,丹田是行拳的主軸與依據,以丹田快速轉動的用力模式帶動身體,丹田的轉換某種程度上是指薦椎(骨盆)與腰椎的連動方式,使整個脊椎轉動,帶動肋骨、肩胛骨、肱骨到手指末段,所以才有身似陀螺手似鞭的說法。
2.南拳以膻中為整個運轉的核心,力由膻中發
勁由足弓一路到骨盆的力線連貫往上傳遞到丹田與膻中,也是南拳勁道的呈現方式,丹田穩定持續維持由地而起的反作用力,透過膻中快速轉動與意念的轉換呈現不同風格的拳種,虎形成穩、鶴形靈動...等,都是透過胸骨、胸椎的運轉方式改變從丹田傳遞上來的反作用力,直接控制肋骨與肩胛骨的變化,使手部的變化更快更靈活,虎爪、鶴勾手、蛇行手等手形使勁到能夠更符合意念的傳遞,同時可以讓手腳的方向性分開,但又不會讓整體力線的連貫斷開,所以才會說南拳是力由膻中發。
3.楊氏太極拳以丹田為整個運轉核心,一動無有不動
勁由足弓一路到骨盆的力線連貫往上傳遞直達丹田,與北拳的快速轉動不同,要求丹田隨時處在平放的情況之下,以圓胯的運動方式讓丹田隨時處在平穩的狀態,骨盆膝蓋不出尖為原則,骨盆帶動脊椎,隨之轉動肋骨,而手就隨著肋骨,最後讓力流動到手指末梢,形與手指,要求連綿不斷同時維持丹田的穩定,慢而不斷。
所以練習套路並不是單純的記憶動作與操體力,而是真真正正的腦力活,要時時刻刻注意非常多的東西,鍛鍊自身筋膜張力的感知與筋膜連動的操控掌握。現在想想當初設計套路的人也是很厲害,按照套路的要求以及一些拳諺,就算沒有筋膜張力的概念其實也是能夠練到張力的感知與自身的連貫,因為在那樣的動態之下為了達到放鬆的要求以及力道的展現筋膜間的連貫性自然而然會變成那一種模式,現在有了筋膜結構的理解更能體會為什麼要這樣練習。
而當初這樣練習而來對於張力的感知以及身體的連貫協調性也對於現在從事結構治療有這非常深遠的影響,感受的到自己的張力才能比較清楚的摸到對方的張力,知道自己的連貫才能體會別人的不連貫。
本篇屬於專門論文,如需分享請先取得同意,林明輝 豆花藥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意念與感覺張力
#張力的轉換
2021.8.21 豆花藥傷科